生態環境部近日發布了《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 工業噪聲》(HJ1301-2023)(以下簡稱《技術規范》)。生態環境部大氣司有關負責人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出臺《技術規范》,是強化工業噪聲環境管理的需要。“一方面,排污許可證規定了排污單位生產運營期廠界噪聲排放許可限值及自行監測要求,明確了環境管理臺賬記錄和執行報告編制等要求,能夠推動企業進一步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重視噪聲管理,盡早發現噪聲問題;另一方面,排污許可依證執法已納入地方生態環境執法計劃,工業噪聲作為排污許可證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并被納入排污許可依證執法中,能夠及時發現工業噪聲排放存在的問題。”
據了解,《技術規范》與既有的排污許可技術規范體系保持協調一致。一是突出工業噪聲的特性,引入了產噪單元的概念。《技術規范》根據排污單位產噪設施眾多且分散的情況,采用填報產噪單元的方式對產噪設施進行管理,排污單位可以把生產線、生產單元、廠房等作為產噪單元進行填報。每個產噪單元包含若干主要產噪設施,排污單位選擇每個產噪單元里最主要的產噪設施及數量填報即可。二是差異化管理,鼓勵典型示范引領,從正面引導和鼓勵工業噪聲污染防治的角度,提出基本情況豁免填報情形。對于主要產噪設施進入封閉廠房且連續1年廠界噪聲排放值自動監測數據低于GB12348規定的排放限值10分貝的工業噪聲排污單位,可不填報主要產噪設施和主要污染防治設施等內容,只需填報廠界外聲環境功能區類別和生產時段即可。三是以排放標準為基礎,科學確定工業噪聲許可排放限值。《技術規范》主要結合工業噪聲管理現狀,充分考慮強化工業噪聲監管的需要,依據《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許可廠界晝間排放限值和廠界夜間排放限值,其中廠界夜間排放限值還包括頻發噪聲和偶發噪聲的排放限值。四是根據工業噪聲的特點提出污染防治技術要求,簡化環境管理臺賬記錄要求。排污單位有行業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的,工業噪聲污染防治措施要滿足行業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規定,在申請排污許可證時需提供監測數據等說明材料。工業噪聲環境管理臺賬按監測技術手段實行分類記錄,只需記錄監測時段信息和噪聲污染防治設施維修和更換情況等內容。
為保障《技術規范》順利實施,生態環境部將加強系統平臺保障。根據《技術規范》優化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的工業噪聲申報模塊,執行報告模塊中新增工業噪聲內容。并研究印發配套管理通知。通知中明確開展工業噪聲納入排污許可的實施范圍、實施步驟和時限要求等,按照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和市級生態環境部門職責分工部署工作任務。加強證后監管。同時指導各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加強工業噪聲排污許可監督執法,重點檢查未依法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工業噪聲,未按排污許可證要求排放工業噪聲、開展工業噪聲污染防治、進行臺賬記錄、提交執行報告、進行信息公開的排污單位,并對違法行為依法嚴格處罰。